有时候,当个弱者也划算

“做到最好”不见得就一定是好事——至少对公绵羊是这样的。研究表明,角大的公绵羊找到异性的概率比较大,但是死得也早。这解释了为何那些对择偶最有利的基因没有一统天下。

演化论之父达尔文曾经思考过孔雀炫丽羽毛的问题,他认为对性和繁衍后代的追求是演化里的一个重要驱动力。战胜情敌和博得异性青睐的需求,让雄性变得越来越极端——更大、更强、更多彩。这个过程称为性选择,它和普通的自然选择一样都能影响基因,所以照理说只有那些强大美丽的个体能够存留——但现实并非如此,小而弱的雄性个体也有很多。

有时候,当个弱者也划算

绵羊就是个好例子。角最大的雄绵羊更容易得到异性——雄羊之间用角搏斗,大角优势明显。但是有些雄羊的角却小得可怜。“为何角的大小有如此丰富的变异,一直是个小小的谜团。”爱丁堡大学的演化生物学家苏珊·约斯顿(Susan Johnston )说。

为此约斯顿和她的同事分析了苏格兰一个岛屿上的野生索艾羊的长期数据。她们自从1985年以来就一直在记录每只羊能活多久、产下哪些后代等生活史特征。二十多年来,他们共分析了1750只羊的长期数据。研究者还收集了遗传数据,定位了决定角大小的主要基因。

他们发现最重要的那个基因有两种形态的等位基因,大角型和小角型;大角型基因纯合体的绵羊长出的角确实更大,平均每年有3只后代,相比之下小角型纯合体每年只有1.6只。但是小角型每年的死亡率只有25%,大角型却高达39%。“角的长度对生存和繁殖的影响截然相反”,瑞士洛桑大学的演化生物学家托马斯·弗莱特(Thomas Flatt)说。

约斯顿认为这一基因对生存的影响是间接的:小角型雄性没法把时间花在求爱和看管雌性上,于是有更多时间进食和照料自己。

动物的终生适应度——或者说“一辈子过得值不值”——是由其寿命和年繁殖力(此处已更正)这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研究表明,杂合体在两方面都占优,繁殖力强、寿命也不短。由于杂种优势的存在,“自然选择无法消灭任何一个等位基因”,弗莱特说。

这项研究有力地证明,重要生物特性的遗传多样性是靠权衡原理维持的。约斯顿指出,这种维系多样性的方式对很多现实问题都有重大意义。比如非洲的镰刀形红细胞贫血病之所以普遍,就是因为它能对抗疟疾;农作物里的多样性则更加重要,它有助于抵抗病虫害;而对于那些被迫面对气候变化的物种,多样性可能是唯一的救命稻草。

评论

© 落寞的拾荒者 | Powered by LOFTER